姜堰三水网

标题: 229 省道姜堰东台对比 [打印本页]

作者: 放逐西伯利亞    时间: 2023-6-6 18:00
标题: 229 省道姜堰东台对比
本帖最后由 放逐西伯利亞 于 2023-6-6 18:04 编辑 6 b. c0 H/ ^# Y$ p; a4 @# e
* @) Q/ D) ]& \6 ^; _5 ~$ \
对比 229 省道东台姜堰交界处,东台那一段也太豆腐渣了吧,好像比姜堰还晚建成,自北向南的第二车道已经不像样了,要是在泰州地区估计要被查了
作者: 漫珠沙华01    时间: 2023-6-6 18:06
老229溱东段才要命 从610拐过来向南 坑坑洼洼的 到了姜堰立马好走了
作者: jstz    时间: 2023-6-6 18:16
他们只需要204就可以了
作者: 谭先森的鱼尾纹    时间: 2023-6-6 18:45
@越夜越思念
作者: WesleyZ    时间: 2023-6-6 20:09
东台不重视这条路……# O; M% }, W. J( e3 Z3 P; A6 C. h

作者: 心怀姜堰    时间: 2023-6-6 20:28
漫珠沙华01 发表于 2023-6-6 18:06 9 Z) r0 M: @; ^9 T7 d# r1 W
老229溱东段才要命 从610拐过来向南 坑坑洼洼的 到了姜堰立马好走了
& k- _/ |9 X7 b* N
这个是的% C% r2 l+ n% K- d4 z; H4 E! n

作者: 水乡人jy    时间: 2023-6-6 21:07

作者: 越夜越思念    时间: 2023-6-6 21:31
溱东对东台来说,正宗的边远乡镇
作者: 放逐西伯利亞    时间: 2023-6-6 21:35
越夜越思念 发表于 2023-6-6 21:31
* |6 x& C1 p& _0 s溱东对东台来说,正宗的边远乡镇
, F2 J. z+ U& v' _6 F3 f% C
与边远不边远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现在修路还能修出这种几年就坏的路,要查一查了。至少在泰州地区,没人敢国省道搞腐败。。。
作者: 夜中东风    时间: 2023-6-7 07:09
经手不穷
作者: yuchunhna001    时间: 2023-6-7 07:49
229东台就那么长的一小段。
作者: yeahker    时间: 2023-6-7 07:59
放逐西伯利亞 发表于 2023-6-6 21:35$ B0 [# z+ s+ h- ~. s* ]) y3 L4 x
与边远不边远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现在修路还能修出这种几年就坏的路,要查一查了。至少在泰州地区,没人 ...

$ {# l  y0 K9 }这话说的,抓的还少么
作者: 笑眯眯    时间: 2023-6-7 08:32
去年夏天,太阳火爆,S229与S610的交叉口的路面,简直就像壕沟。
作者: 流浪的中国人    时间: 2023-6-7 10:06
当时新S229东台段修好路,由于泰东河大桥下加油站原因影响造新桥,此路迟迟不通车,造好的路放在那里,2年缺陷责任期就过了。印象中,S610以北这一段在通车后不到1个月就出现大坑了。后面只能补补了。
" P7 g4 ?- [# S% H5 J大家知道原因了吧!  这个加油站好像属于溱潼。6 p% F- W# Y" ?- f
当然这个也有东台后期维护不到位有关,每年省里面下拨国省道维护费用的。
作者: 流浪的中国人    时间: 2023-6-7 10:12
笑眯眯 发表于 2023-6-7 08:32
& k$ V* K% @% G" _& b7 j去年夏天,太阳火爆,S229与S610的交叉口的路面,简直就像壕沟。
! b5 J# ~  h9 [$ S; b* ?
这个记忆犹新,红绿灯口北边犹如战场,目测当时最深的都有30CM深——差不多直径1米大坑,第1次修居然不超过1周又坏了,修了2次才搞定。
作者: 放逐西伯利亞    时间: 2023-6-7 10:57
yeahker 发表于 2023-6-7 07:596 q. n( T$ ], ]) ~2 B$ {) p
这话说的,抓的还少么
0 [: P& g1 e5 \0 _3 r2 r
抓的不少啊,但我是说国省道修路,你看姜堰 229 省道修了也很多年了,但是还都好好的,说明国省道抓得比较严格。不太敢在这上面搞豆腐渣。
作者: lxkl    时间: 2023-6-7 11:02
人家边皮上的路从来就没有重视过
作者: tiktok    时间: 2023-6-8 09:10
整个229 无论是东台还是泰兴 靖江段 感觉都没有姜堰段好呀 毕竟是新修的




欢迎光临 姜堰三水网 (http://106.14.199.10/)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