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时节,我来到了河横风景区,本怀揣着期待,想找寻记忆中或是听闻里它的美好,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心生诸多感慨。
+ R8 \- x5 W: W L( K 4 Z; L O& t8 i
一进入景区,那曾经醒目的“全球500佳”字样竟被树木遮挡住了,仿佛那段辉煌的过往也被悄然掩盖。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标识也褪去了原有的光亮,没了往昔能吸引人目光的风采。售票亭看上去就像荒废了多年一般,透着陈旧与落寞,村史馆更是大门紧闭,让人无法去探寻里面承载的故事和记忆。整个风景区面积不大,或许是立冬的缘故,又或许是岁月变迁的影响,四处一片萧条,全然没了90年代时那意气风发的模样,着实令人唏嘘。
% V0 g/ H7 o. y Z ~% r. A2 {
& p |1 x/ T' {. } j3 W说起河横大米,曾经也是颇有名气的,可如今在当地竟已渐渐退出了舞台,不过好在在江浙沪地区,它还是比姜堰大米更被人知晓些,也算是保留了一丝昔日的荣光吧。% f3 F2 x' _( G9 R, u x" e
% g: I' c( J# W! A; b0 s6 {
在回程的路上,我看到了“江苏农水姜堰大米加工中心”,从外面望去,颇为气派,本以为是一片热闹生产的景象,可询问后才得知,建成后它已经闲置两年了,一直未曾投入生产,这实在是有些可惜呀,感觉那些本可以创造价值的设施就这么被闲置浪费了。
2 ^' |0 \, n+ L+ {8 s$ n- s& T * }* R" u' k4 ]
不过也有让人欣慰的事儿,“姜堰大米农耕文化研学馆”已经修缮一新了,虽然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想着日后若是开放了,定能给当地的中小学生带来丰富的农耕文化常识,让孩子们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农耕故事,传承那些珍贵的文化,也算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了。1 S! [6 `, ^8 j
1 w' F, A. _6 j( }1 x! N回到家后,和家乡老友闲聊,才知晓原来研学在姜堰是近几年兴起的潮流。像溱湖有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中心,溱湖绿洲打造了“渔窑耕读”研学旅行基地,沈高有着农耕文化研学馆,白米设立了雏鹰国防教育基地,小杨人家还有亲子稻田研学项目……各地都在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点,精心搞起了研学旅行,这也让我看到了家乡这片土地在新时代下积极探索、寻求发展的活力与希望呀。
3 q- l% \. o: m; Y* T4 |
0 Z1 o5 t! f& E5 L7 X这次出行,虽看到了些许萧条与遗憾,但也感受到了那蕴含在变化中的生机,期待着下次再来时,能看到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景象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