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通过新京报发布了《信息公开与谣言传播:有关武汉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谣言分析报告》,通过极术云调查数据分析了网民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情况、对疫情的了解程度和谣言传播情况,结果发现,网民了解的疫情信息越多,就越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谣言感知,也相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方法,比如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接触畜类和野生动物、常洗手、开窗通风以及多喝水等,同时越不相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谣言,比如喝酒杀菌、吸烟杀菌以及放烟花爆竹驱散病毒等。 换句通俗的话说,刷疫情信息有助于人们感知谣言和识别谣言,防谣止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信息如空气自由流通。事实上,与其说“防止谣言”,不如说“验证谣言”,突发事件中,谣言从来没有被消除过,一味制止谣言不仅徒劳,可能适得其反。报告数据也显示,了解疫情信息越少的人,对谣言的感知也最弱。在这点上,它和防疫同理,只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时时有阳光照晒,病毒和细菌就难以滋生,相反,一个逼仄、阴暗又沉闷的空间正是传染病毒的温床。而谣言也是如此,在大家多方验证下,在验证信息的流通中,谣言自然就无所遁形了。 一度以来,“XX可怕,谣言更可怕!”是媒体上常见的话语,从2003年非典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20年新冠,“谣言比瘟疫更可怕”“谣言比地震更可怕”“谣言猛于灾”的言论不绝如缕,谣言有害论的观点也顽固存在,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人们越发意识到,谣言无法消除,只能削减。 北师大吴沈括副教授认为,治谣的国际经验之一是用真实信息最大限度挤压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北师大的报告指出,越是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信息的网民,越是认为网络上谣言越多,也识别出更多的谣言防疫方法,同时伴随产生一系列的网络传播行为,例如发微信微博、在新闻客户端评论跟帖。报告说明了解疫情信息增加了网民的谣言感知力和判断力。目前,国内腾讯、百度等网络公司推出了具有谣言核查、验证功能的平台,正是是通过信息交流的方式消减谣言。 面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各种说法,地方政府要避免走入“处理人——确认有事实——民众质疑”的怪圈,这不但容易产生次生舆情,还会对我们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更进一步,谣言广为传播,其本身不仅是一种信息,也是一种共同期待,它试图为人们心中一直存疑的问题寻找一种答案,大家相信“今晚九点半白岩松对话钟南山”的谣言,不就是反应出人们对于防疫信息的渴求吗?更多事实证明,谣言也有真实的成分,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应出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一种事实,就是一种真相。 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谣言》中提醒我们,谣言是个中性词。它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造就它的,正是公众,我们自己。卡普费雷在书中写到,“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有根据的或被证实的便相信它们。比较起来,情况正相反:因为我们相信它们,它们才是真实的。” 谣言止于真相,而真相正是来自于信息自由的汇聚和流动,一点一滴的融合和补充。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何康)
* g- j0 `7 V# p/ U' K) _
6 {" b4 N) P1 A' u ; O, _8 }' P&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