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高峰期,也是小麦后期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赤霉病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我区小麦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此时正是病虫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根据4月份的天气趋势,结合菌源、品种抗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区小麦穗期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因此,望各镇(街)要牢记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以及2016、2017年白粉病后期发生较重难防治的经验与教训,引起高度重视、强化田间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控技术宣传指导工作、及时做好药剂准备、主动出击,全力打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总体战,确保夏熟作物丰产丰收。 一、发生趋势 1、赤霉病 去冬今春气温偏高,小麦生育期普遍提前,抽穗扬花期比常年早10天左右,适期播种面积较大,但晚播比例仍然占有一定的面积。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加之2月18日我区出现寒潮天气,导致部分早播小麦主茎冻害率较高,促进了分蘖成穗,致使生育进程差异进一步拉大。预计全区小麦赤霉病呈偏重至大流行趋势。⑴菌源充足。3月18日,本站调查白米、娄庄、沈高、大伦等镇共46块田,调查总枝数4629,带菌枝519,带菌枝率11.21(2.78-27.67)%,远高于去年的1.9(0-11.1)%,与大流行的2012年枝带菌率11.9(0-30.43)%较为接近,随着后期雨水增多、气温升高,稻桩子囊壳带菌率仍将上升,为病害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⑵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种植的宁麦、扬麦、镇麦系列等均不抗赤霉病;⑶感病几率增加。由于天气的异常、播种的早迟、品种的特性,小麦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极不整齐,扬花早的与迟的相差近20天,显著增加了小麦易感病生育期遭遇多阴雨天气的几率;⑷气候条件。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上中旬有2-3次过程性降雨,与我区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和扩展,进一步加重了危害。 2、白粉病 目前该病正处于零星发生期,俞垛3月5日查见,发生期较去年及常年偏早。系统田3月27日调查,扬麦25平均病株率3%,病叶率1%;宁麦13平均病株率18%,病叶率10.33%,3月27-30日本站及娄庄、溱潼等镇(街)调查,见病田块率56.5%,平均病株率2.39(0-18)%,病叶率1.48(0-10.33)%,去年4月3-4日,见病田块率4%,平均病株率0.01%,明显重于去年。结合我区种植的宁麦系列、农麦88、扬麦23等品种均表现为高感,随着气温回升,后期如遇有利天气,白粉病危害将进一步加重。另,小麦锈病在极少田块偶见,注意挑治。 3、蚜虫 据站系统田定点调查,平均蚜株率12.6(7-18)%,百株有虫18(9-23)头,2月26日至3月30日调查百株虫量分别是19、20、9、18、15、21、23、19、15、14头。 据3月27-30日本站及大伦、娄庄、溱潼等镇(街)调查,平均蚜株率6.6(0-40.5)%,百株有虫12.7(0-102.7)头,低于去年(去年4月3-4日普查,平均蚜株率19.1%,百株有虫71.2头)。若后期气候适宜,蚜量必将迅速上升,应予以重视,预计今年穗蚜中等偏重发生。 4、粘虫 成虫迁入期略早于去年。据站系统性诱剂诱蛾:成虫3月5日始见,早于去年4天,峰期不明显;据智能监测点人工校对观测,截至3月25日,单只平均获虫8(0-6)头,高于去年(3头);止3月24日单灯累计平均虫量11头(张甸点40头)。草把诱卵:3月23日始见,晚于去年,止3月24日百把获卵累计10块、1100粒(去年同期10块、200粒);根据采集田间卵室内观测及气候条件推测,预计在4月上旬田间出现低龄幼虫。 二、防治意见 1、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保粒增重”的防治策略。 2、防治时间及次数 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用药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见花打药),隔5-7天用第二次药。施药后3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后期视天情用好第三次药。 3、防治配方 防治赤霉病:亩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0-50克+43%戊唑醇悬浮剂10克,或50%戊唑·百菌清悬浮剂40-50克,或25%氰烯菌酯100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url=]示范应用[/url]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50克。 防治白粉病、锈病: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60毫升。 防治粘虫、蚜虫:亩用15%噻虫·高氯氟悬浮剂10毫升或2%阿维·吡虫啉乳油60毫升。 再加磷酸二氢钾25克+芸苔素内酯10克或叶面肥穗满多25-30克(由于前期倒春寒、主茎冻害较重,近期低温冷害,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穗期使用叶面肥尤其重要,具有明显养根保叶、增产效果),对水20公斤弥雾或对水30公斤细喷雾。 4、注意事项 (1)以上配方轮换使用,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性,防效差,建议暂停使用。 (2)用足药量,以戊唑醇复配为主的,每亩戊唑醇纯药量达10克以上。 (3)穗期禁用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容易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避免污染蚕桑和蜜源地,确保蚕桑和蜜蜂安全。 (5)用足水量(每亩用水量:植保机不少于30斤水,无人机不少于4斤水),禁止粗喷雾,应避开早晨露水和小麦扬花高峰时间用药,防止影响防效或产生药害。
" Q: D2 T' s9 M- x+ [6 x* m |